武夷御茶園位于福建武夷山九曲溪的四曲溪畔,是元、明兩代官府督制貢茶的地方。元代至元十六年(1276年),浙江省平章高興路過武夷山,監制“石乳”茶數斤獻與宮廷,深得皇上賞識。至元十九年(1279年),高興又命崇安縣令親自監制貢茶,“歲貢二十斤,采摘戶凡八十”。大德五年(1301年),高興兒子高久住任邵武路總管,就近到武夷山制貢茶。次年(1302年),他又在武夷山九曲溪四曲溪畔的平坂設立了皇家貢焙局,遂稱為“御茶園”。從此,武夷巖茶正式成為朝廷貢品,每年精制成龍鳳團餅,直送當時京城(北京)。
御茶園建筑華麗,進了仁鳳門,就有拜發殿,還有神清堂、思敬堂、焙芳堂、宴嘉亭等;又有通仙井,覆以龍亭,稱之為通仙亭。御茶園還設有場官、工員。元至順二年(1332年),建寧總管又在通仙井旁建了一個高臺,稱之為“喊山臺”。山上又建了喊山寺,供奉茶神。直至明代洪武二十四年 (1391年), 皇帝詔令不得輾揉“大小龍團”,按新的制作方法改制芽茶入貢。明代嘉靖三十六年(1557年),由于御茶園疏于管理,茶樹枯衰,建筑失修,終成廢墟。如今遺址尚在,并樹有一碑,正面書“御茶園遺址”,以示紀念。